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第七章

7.1釋尊
釋尊出生於2,500多年前的印度北部,是佛教的創立者。他是釋迦族的王子,幼年本來在宮中過著舒適無憂的生活,但在成年後為人生中四種無法避免的痛苦:生、老、病、死感到極為苦惱。為了尋求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及其解決方法,他告別了富足的生活,開展他的求道之旅。
經過多年的苦行及對各種宗教經籍的研習,他認為當時的宗教皆不能為人帶來真正的解脫之道,於是他到了菩提伽耶外的一棵菩提樹下進行靜思冥想,最終悟達到真正的生命本質。
自此,他畢生透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悟達教導給他人。據說他在八十歲入滅前,最後的遺言是:「步向衰敗是萬物的本質,你們需要勤勵尋求自身的救贖!」(意譯)

7.2法華經
釋尊入滅後,為了收集和整理其教導,他的弟子召開了第一次佛法經典結集。在他入滅後大約一百年,弟子之間開始出現了分歧,導致兩個不同派別的佛教出現: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法比較著重於釋尊早期的教示,強調苦行式的修行,並要求信徒嚴守釋尊早年訂立的戒律。大乘佛教則著重釋尊後期的教導,他們對信仰和理解佛法的態度相對開放,亦肯定了透過民間活動在社會上推廣佛法的重要性。此外,兩者在流布的地域上亦有所不同:小乘佛教主要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其他南亞地區流傳;而大乘佛教的流布途徑,則是經中東一直向北傳,至中國、韓國,及至公元六世紀時傳至日本。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其中一部經典,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的本質,更道出釋尊早於久遠的過去經已成佛的事實。作為最具權威性的經文之一,《法華經》堅持「人人皆可成佛」。現存的漢譯本有三種,當中以鳩摩羅什所譯的版本最為廣泛使用。在中國和日本,《法華經》均泛指鳩摩羅什的譯本。
在印度,龍樹(大約生於公元二世紀)所著的《大智度經》也引用了《法華經》的文義;世親(約生於公元四至五世紀)亦曾提及此經。在中國,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自古以來都具有影響力和被廣泛閱讀。天台大師(公元538- 597)為了有體系地分辨釋尊一切經典的深淺優劣,創立了名為「五時八教」的分類系統,把一切佛典按其講述時期、內容和說法方式排序,並明確地顯示《法華經》為最高經典。天台大師以法華經的教義為根本所撰寫的三部主要著作,亦為日後的天台宗學說立下基礎。日本聖德太子(公元574-622)表明《妙法蓮華經》(連同其他兩部經典)為三部可以保護國家的經典之一。在平安時代(公元794- 1185),傳教大師以法華經為基礎,創立了日本天台宗,天台宗其後更成日本最重要的佛教派系之一。
印度龍樹、中國天台和日本傳教大師等佛學大師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大乘佛教的傳播和發展。然而,隨著大乘佛教在亞洲各地不斷流傳和發展,其思想及修行方式亦因應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而出現愈來愈大的差距。
在日本鎌倉時代(公元1185-1333),佛教寺院數量激增。此時,佛法的流布亦進入了「末法時代」,即釋尊入滅後三個時期的最後一個。此時,佛教陷入一片混亂,甚至失去了救渡民眾的力量。末法時代始於公元1052年,據稱會延續萬年以上。
日蓮大聖人(公元1222-1282)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於十三世紀紛亂的日本。大聖人確信《法華經》為一切佛教經典中最優勝的教導,並指出世間的永恆真理、宇宙和生命的根本法則,都包含於《法華經》的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中。經過多年的研習,大聖人得出一個結論: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是末法時代修行佛法的正確法門。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開啟自身生命本有的佛性,他把自己悟達圖顯為「御本尊」。
日蓮大聖人的後繼者日興上人,為了協助後世弟子的學習,開始搜集並整理日蓮大聖人親手寫予弟子的書信和文章。儘管往後的日子出現各種困難和阻礙,整個編修過程在往後幾個世紀尚能持續不斷。直到戶田城聖於1951年就任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大聖人的著作終於能被整合以《御書》的名義出版。日蓮大聖人的教義和給門下的書信,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並編集成《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
7.3 日蓮大聖人
少年時代
  日蓮大聖人在1222年2月16日出生於安房國(現千葉縣)東條鄉的小漁村。他的乳名為善日麿(可解釋為「神聖的太陽」),十二歲進入清澄寺學習佛法及其他知識。
十六歲那年,他正式剃度出家,並改名為「是生(聖)房蓮長」。他為當時散亂、及自相矛盾的佛教學說感到十分困擾,故此在往後十六年間,不斷走訪各個主要的佛法研習中心,學習當地管藏的經籍,當中包括各宗派的學說。經過多年的研習,他確認了《法華經》是釋尊所傳中最殊勝的經典。自此,他決心公開批判各個宗派的錯誤思想,儘管受到諸多責難,仍然堅持到底。

立宗宣言
  大聖人在卅二歲時重回清澄寺。在1253年4月28日正午,在一個向信徒和平民分享其佛法研習成果的聚會上,他指出「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末法時代唯一能夠讓民眾即身成佛的正法。就在這個時候,他為自己改名為「日蓮」。同時,他強烈抨擊念佛、禪宗、真言、和律宗等宗派違背釋尊有關於《法華經》才是諸經之王,《法華經》才是救渡末法民眾的唯一法門的教示。所以,他指出這些宗派不但不能讓民眾得到解脫,反而是構成不幸的根源。
對於大聖人這個革命性的宣示,身為淨土宗熱心信徒的地頭東條景信感到非常憤怒,並命令門下武士逮捕他。雖然大聖人最終成功逃脫,但他亦因此而被迫離開清澄寺,去到當時的政治中心鎌倉,在一處名為松葉谷的地方建立草庵,開始弘教活動。其後幾年,他在當地全力折伏弘教,信眾人數不斷增加。
當時日本正飽受接連的風災、地震、乾旱、饑荒及疾病橫行所困擾,街頭上屍體隨處可見,而政府的賑濟工作、寺院僧侶的祈求一一無功而還。在1257年8月,鎌倉發生了一次地震,許多房屋和寺院嚴重受損。大聖人再次求證於《法華經》的教示,明白一切天災的根源,他決意要證明他所信奉的佛法的正確性,並準備有需時進行「法論」。


立正安國
  1260年7月16日,大聖人向當時已退休,但仍掌握幕府最高實權的北條時賴呈上《立正安國論》。他在《立正安國論》指出,當時國家所面對的災禍,是由於人們誹謗正法,並歸依了錯誤的佛教,令人只渴求死後得往淨土,卻不積極地去面對現世的問題。如果能除去招至災難的元凶,信受正法的話,便會出現和平樂土。此外,他亦預言人們如果繼續依從錯誤的佛教,《法華經》提及的三災七難中,仍未出現的「自界叛逆難」(即內部鬥爭、內鬨)和「他國侵迫難」(其他國家的侵略)將會降臨,故而勸諫執政者應及早歸依正法。
大聖人的勸諫並沒有得到任何正式回覆。在僧侶和政府官員的挑撥下,一群念佛宗的信徒在8月27日攻擊松葉谷草庵(松葉谷法難)。大聖人再一次逃過大難,於翌年春天方能重回鎌倉,但幕府官員和念佛宗僧侶竟然製造罪狀誣衊大聖人,並將他流放至念佛宗的據點伊豆,藉此希望他被當地憤怒的念佛宗信徒殺害(伊豆流刑)。然而,日蓮大聖人在伊豆得到船守彌三郎夫妻的維護。期間,他為地頭伊東八郎左衛門尉的重病祈求,成功將病治癒,並得到他的歸依。1263年2月,大聖人得到赦免,重回鎌倉。
然而,大聖人並沒有從此遠離劫難。1264年11月11日晚上,大聖人與弟子在路經安房國一處叫小松原的地方,被其敵人襲擊,兩名弟子戰死,而大聖人亦折斷了手臂及額頭受了刀傷(小松原法難)。雖是如此,大聖人沒有因而退縮,他在往後三年繼續在安房國弘教,於1268年返回鎌倉。
1268年1月,當時已佔領了亞洲大片土地的蒙古皇帝忽必烈,向鎌倉幕府政權發出國書,威嚇日本若不稱臣納貢,蒙古大軍便會入侵。此事驗證了大聖人早前預言「他國侵逼難」的發生。大聖人在4月再向幕府上書,希望對方遵從他的建議,可惜還是得不到任何正式回覆。其後,他寄了十一封挑戰書予各地主要的政治及宗教領袖,要求進行公開法論。同樣地,他亦得不到任何回應。與此同時,幕府亦選擇無視蒙古的國書,表面看來,他國入侵的威脅好像稍為減退。
其實,當時日本面對的災難並沒有減少。1271年,國內發生持續的旱災。幕府要求當時廣受歡迎的真言律宗僧侶,極樂寺良觀進行求雨儀式。大聖人聽聞此事後向良觀要求進行一次比賽,以良觀的祈雨應驗與否來定勝負:如果在七日之內下雨的話,大聖人就會拜良觀為師;否則,良觀得要跟隨大聖人。良觀答應,他一連數天連同數百名僧侶一起作法求雨,最後一滴雨水也沒有下過,最終落得大敗收場。可是,他不但不肯遵守承諾,更散播中傷大聖人的謠言,令大聖人被幕府傳召審問。

佐渡流罪
面對無故的指控,大聖人向審問他的侍所長官(警察廳長)平左衛門尉賴綱一慨否認,更趁機重申他的預言:若果日本繼續遺背正法,將會面臨滅亡。9月10日,平左衛門尉最終以叛國罪逮捕大聖人,並把他流放至佐渡(佐渡流刑)。
但是,平左衛門尉本人並不想讓大聖人抵達佐渡。他命人半夜把大聖人押到龍口刑場,進行斬首。正當劊子手揚刀之際,一團發光物體突然出現(據當時的官方記載,相信是一次天文現象),劃過半空,令行刑的人目眩倒地,行刑最終不能執行(龍口法難)。
幕府未能殺死大聖人,於是把他扣押到相模國愛知縣,隨後流放至佐渡一處荒廢的墓地,名叫塚原的一所破廟中(佐渡流刑)。很明顯,幕府希望大聖人抵受不了當地的嚴寒和因糧食短缺而死。
後來,大聖人不但捱過了當地嚴酷的冬季,更於翌年(1272年)1月召開法論,跟來自佐渡,以及日本過百名僧侶對論,逐一將各宗派的錯誤教義破折(塚原問答)。此外,大聖人在佐渡期間,更完成了多部重要的御書。
同年2月,大聖人過去曾經預言過的「自界叛逆難」,亦隨著掌權的北條一族發生內鬨而應驗。幕府恐怕大聖人所預言的「他國侵迫難」會同樣應驗,於是在4月批准大聖人居住於他的弟子一谷居士的住所。居住環境得以改善的同時,大聖人繼續給門下弟子寫了大量書信、文章予以信心鼓勵,當中亦包括了許多重要的御書。
1274年2月,大聖人終於獲得赦免,可以重返鎌倉。同年4月,平左衛門尉要求跟大聖人會面,向他尋求應付蒙古入侵。大聖人直言,由於誹謗正法,他國的入侵將於年內發生。這次,幕府提出為大聖人興建寺院,並給予他跟其他宗派同等的地位,卻被大聖人拒絕了。
眼見幕府無意依從正法,大聖人自問已盡了努力勸諫當權者,自此他轉而專注於佛法的流布。他仿傚「三度諫曉國家不被採納,便與山林交往」的古制,在三諫當權者不果後,歸隱於身延山深處荒野間。在山中,大聖人致力講授《法華經》和致力培育弟子。
同年10月,大聖人所預言的「他國侵迫難」終於出現。蒙古軍侵佔於日本南方的島嶼壱岐、對馬海峽,並逼近九州,日本損失慘重。當蒙古軍晚上回到戰艦上,一股颱風突然出現,令他們的艦隊受到重創,最終被迫撤離。翌年4月,蒙古再次派遣外交使節到鐮倉,威嚇日本若果不效忠臣服,他們將會再次侵襲。

熱原法難
在這段期間,大聖人的弟子以日興上人為中心,積極宏揚「南無妙法蓮華經」。隨著信徒人數增加,他們面更大的政治壓迫。在富士山附近的熱原鄉,農民信徒遭受到連串迫害。1279年9月,二十名熱原農民信徒被無理逮捕、虐待,最後更有三人被斬首。儘管如此,他們當中沒有一人因而放棄信仰(熱原法難)。看見信眾不自惜生命地維護妙法的姿勢,大聖人明白達成出世本懷的「時」經已來臨。終於在10月12日,他圖顯了讓一切眾生成佛的大御本尊。
後來,大聖人的健康急速惡化。1282年9月,大聖人自知距離入滅的日子不遠,於是指定日興上人為繼承人,將一切法門和本門戒壇大御本尊交託給他。他亦囑咐門下弟子們,於適當之時把信奉正法的寺院興建於富士山下的優美環境中。後來,在弟子的極力勸諭下,大聖人前往常陸(現在的茨城縣)作溫泉療養,但當他來到武藏國池上鄉時,身體已衰弱得無法繼續前行。最後,在10月13日,他再次確認入滅後將由日興上人承繼道統後,便在眾多弟子的題目聲中安祥離世,結束了他61年尊貴的一生。
7.4國際創價學會
國際創價學會(SGI)是一個國際性團體,會員們有以下共同理念:
・ 本著日蓮大聖人佛法精神,致力於世界各地推行和平、文化、教育活動
・ 加強各國民眾的聯繫,推動世界和平
・ 深化學習及實踐提倡「绝對和平主義」的日蓮大聖人佛法,按照各地的文化和法律,成為當地的良好市民,以達至以上目標
「創價」是「創造價值」的意思,而「創價學會」就是「創造價值的團體」。這個名稱反映修行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目的,就是開啟每個人生命中的智慧、勇氣、熱情和力量,通過我們日常的行動,在社會上創造價值。因此,SGI的成立旨在提供信仰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樑,讓會員正確地修行純粹的日蓮大聖人佛法,從而有效地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最大的幸福和價值。
(以下部份內容由編者增補)SGI目前擁有超過1,200萬會員,遍佈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香港國際創價學會 (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 of Hong Kong,HKSGI) 是一個民間佛教團體,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為宗旨,致力推進和平、文化及教育,祈願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回溯1961年1月28日,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池田大作第一次訪問香港,八個家庭十五名會員開始活動。學會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會員人數達約五萬名,他們來自社會各個不同階層。透過各類型的聚會、文化與教育交流,以及出版書籍等活動,會員一起研習佛法,互相勉勵估心,實踐佛法的教導,將之融入生活中。
會員除了在各自的崗位實踐佛法,也會定期以小組形式舉行座談會,一起研習。在座談會上,他們不分年齡、性別或社會階層,互相交流體驗,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的角度,探討生命和社會問題,分享生活上的信心實證。
HKSGI會員一般以婦人部、壯年部、男子部和女子部的形式進行聚會,也有四者一起的活動,藉以提供不同的組別和平台作討論。此外,還有一些根據會員的喜好或專長而設立的文化組別和人才組,例如體操隊、音樂隊、牙城會及社會本部等。
由此可見,組織是為了會員而存在,是依據會員而組成的。學會提供一個讓會員溝通、信心指導及學習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平台。為了推進文化活動和舉行教學研習,學會開設各個會館,例如位於九龍界限街的文化會館、屯門文化會館、柴灣東區文化會館和大埔總合文化中心等,合共有六個會館。總而言之,是為了會員能夠充實地成長而提供獨特的環境。
SGI另一獨特之處,就是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權力和權威性的領導者。相反,領導者(或稱負責人)秉持著SGI的宗旨,承擔籌備活動的工作,藉以提升會員的信心成長和喜悅,將這份幸福感傳遍全世界。
SGI是於1975年1月26日,由池田大作在關島創辦的非政府組織。如果想進一步了解SGI,可以瀏覽以下網頁:
n www.hksgi.org
n www.sgichn.org
n www.sgi.org
7.5池田大作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於十九歲那年認識日蓮大聖人佛法,當時他已經認定為終生依從的生活方式。他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要將日蓮大聖人的教導傳遍世界,這促使他在過去五十多年間,成為過千萬名信仰這套佛法的會員的朋友、哲學老師和信心源泉。
池田大作在1928年1月2日出生於東京大森區,是一名養殖海草農夫的第五名兒子。在他的著作《我的往事》中描述到,由於戰爭和局勢持續動盪,令他整個年青時代都被不安和黑暗所籠罩著。他當時患有胸膜炎和結核病,他的父親亦因為健康欠佳而被迫提早退休,令一家的經濟陷入困境。池田大作的年青時代就是這樣困苦,他只能上學至1940年──即日軍襲擊珍珠港之前的一年。
雖然後來沒有機會上學,但池田先生拼命爭取時間閱讀,這大大加強了他的寫作意欲。迄今,他寫了超過五十本書和許多詩集,而不少人都從他的文字中得到啟發。
池田大作的一生深受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戶田城聖的影響。他稱戸田先生為「人生師匠」。戸田是一位創新的教育家,致力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理念。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和創價學會第一代會長牧口常三郎,因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而被捕入獄,牧口最終在獄中殉教。戰後,戸田獲釋出獄,他決意一人立起,重建學會。後來,當池田首次出席創價學會的座談會時,邂逅了戶田。自此,戸田先生在往後十一年親自鼓勵、培育和教導這位青年。
在持續的佛法修行和人生師匠的關懷下,池田大作變成一位健康、有自信、誠懇和賢明的青年。基於他對師匠的強大信心,就算是跟隨師匠經歷生意失敗的痛苦,他總能更深一層地理解生命。不久,池田大作成為領導者的潛能漸露頭角。隨著戸田城聖於1958年逝世,池田先生在1960年就任創價學會第三代會長,直至1979年。 1975年,他更成為了國際創價學會(SGI)會長,領導世界各地獨立組成的創價學會。
因為有池田先生的領導SGI,世界各地的民眾能夠接觸到日蓮大聖人的佛法哲學和價值觀。時至今日,SGI是世界上最活躍和多樣化的佛教團體之一。池田先生作為會長,他對確信「和平源自對話」,所以他走遍世界各地,與各個領域出色的思想家進行對話。
在他眾多出版的對談集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有跟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博士(Dr. Arnold Toynbee) 的對話集《展望二十一世紀》(“Choose Life”)、與羅馬俱樂部創辦人奧雷利奧.佩切伊博士(Dr. Aurelio Peccei) 的對話集《為時未晚》(“Before It Is Late”)、與和平研究先驅者約翰.加爾通先生(Johann Galtung) 的《和平的選擇》(“ Choose Peace”) 、與英國社會學家牛津大學布賴恩.威爾遜博士(Dr. Bryan Wilson) 的《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Human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
在池田大作的領導下,SGI致力推動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廣泛的社會問題和人類問題。配合著這個遠景,池田先生建立了多個獨立的非宗教組織,進一步推動和平、文化和教育。這些機構包括有創價學園(創價大學、創價女子短期大學、創價小學、創價幼稚園)、民主音樂協會、東方哲學研究所、21世紀波士頓研究中心、戶田紀念和平研究所,以及東京富士美術館等。
池田大作曾獲頒多項榮譽,包括聯合國和平獎、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國際寬容獎和羅莎帕克斯人道主義獎。他曾接受格拉斯哥大學等多間專上學府,授予名譽博士或名譽教授稱號。
池田畢生致力推動的和平理念,不是單指沒有武裝衝突,而是旨在建構一個充份實現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的社會環境。佛法指出人的生命本身擁有創造價值和促進和諧的能力,正是基於這份確信,池田大作認定和平源自於人的心和思想
「一個人偉大的人間革命能改變社會的命運,從而改變人類的命運。」(《人間革命》──池田大作)

第六章

6.1 廣宣流布
從字面上解釋,「廣宣流布」即是廣泛地宣揚佛法。實踐上,即是教導他人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或向他人講解佛教生命觀。然而,宏觀一點來看,「廣宣流布」也是實踐世界和平,因為佛教其中一個終極目的,是建立一個尊重生命尊嚴的無戰爭世界。要達成這個目標,應從個人的「人間革命」開始,透過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而進行「內在變革」。
經歷徹底的「人間革命」,人會產生智慧、勇氣、慈悲和生命力,於是在生命各方面都會出現正面的改變。藉著修行佛法而改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本身亦有助達成「廣宣流布」。同樣地,轉化與生俱來導致暴力和戰爭的慾望,是達至長久的世界和平、和諧社會的唯一方法。


6.2 生與死
佛法教示,生與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一般人相信,生命由出生開始,直到死亡終結。然而,佛教對生命的理解遠超於此,認為生命本身恆久常在,有時會顯現為「生存」,其他時間則會處於「死亡」的狀態。故此,生存和死亡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生存是生命力顯現時的狀態,而死亡則是生命潛藏時的狀態。生命本身是恆久不變的,它是生存和死亡的循環過程。
肉體/物質上的生存最終會衰腐。令生命真正延續下去的是生命力,它會在生命潛藏的階段中積聚起來,為下一次的誕生作出準備。換言之,生存和死亡,跟睡醒和睡眠一樣,跟隨著一個自然的韻律:睡眠可令一個人得到休息,令他可以重新提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天;而死亡則讓我們積聚充足的生命力,讓我們迎接另一次誕生。
6.3 中道
中道是超越單方面的和二元對立的極端。在早期佛教教導中,中道代表超越以下兩種極端的道路:(一)自我放縱 vs 自我壓抑;(二)物質主義 vs 純粹追尋精神生活。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明示,中道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它代表宇宙根本究極的法則和所有事物的真理,同時是生命中,無論是精神層面或物理層面的精髓。中道並不是在兩個極端之間達成妥協,而是在兩極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從而創造最大價值。

6.4 九識論
九識代表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九種感知。九識中的前五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是人類接收外界訊息的主要感官。
我們通過第六識來統合各感官接收到的資訊,從而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例如這是一張椅子,它是硬的;又例如這是蘋果,可作食用等等。
第七識跟無形的事物或抽象世界有關。它讓我們作出道德及價值上的判斷,舉例說:殺人是錯的,貝多芬是出色的作曲家等等。
第八識濳藏在我們的意識以外,然而它決定了我們每一個行動。這是因為我們於現在世和過去世的經歷(即宿業),都一一儲存在我們的第八識之內。個人的本性和特質,例如外表、習慣、喜好、專長、優點和缺點等,都產生自第八識。可以說,第八識建構了每個人的根本。
第九識則潛藏在更深的層次,與南無妙法蓮華經,或生命的根本共通一致。第九識代表最純粹的生命力,它不受因果法則影響。透過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們可以打開第九識,同時淨化其他八識。換句話說,當我們唱題時,第九識那最純粹的生命力,即佛性,會滲透到我們整個生命。於是,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嚐到的東西,會變得更清晰,我們的觸覺會變得更敏銳。我們開始更清楚感知到外界事物,並作出更明智的判斷。我們甚至開始察覺並扭轉那些導致自己不幸的宿業,讓純粹的生命法則正常地運作,大大發揮生命中的潛能,達成更高更遠的人生目標。
6.5 依正不二
「依正不二」說明生命與周邊的環境不可分離,而兩者更是互為表裡的。日蓮大聖人在《瑞相御書》中教示:「十方是依報,眾生是正報。譬如依報是影,正報是體。無身則無影,無正報則無依報。又正報要靠依報造就。」意思是指:環境(依報)與生命主體(正報)表面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實際上是二而為一的。環境像影子,而生命則是身體。沒有身體,影子也不再存在。沒有生命,則沒有環境。同樣地,生命也受周遭的環境所影響。佛法稱之為「依正不二」的法理。
佛法教導,如果希望生命得到改善,單是埋怨環境是沒有作用的。相反,必須從自身出發,改革自己生命中造成不幸的因素。當你作出改變的時候,環境必然會隨之改變。

6.6 色心不二
佛法將生命視爲肉體和精神的結合體。佛法也視一切事物,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有形或無形的,爲宇宙法則或生命泉源所顯現的具體相貌。我們的肉體(色)和精神(心)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同樣重要,並無優劣之分。假若精神受苦,肉體也不能倖免,反之亦然。這就是所謂的「色心不二」。
「色」是指人的肉體等有具體形態的物質現象,「心」則代表心靈上的、無形的現象,其中包括判斷力、感情和意志力。「不二」含有「即二而不二」之意。
(以下部份由編者增補,取自創價學會中文網站)一個人的外表顯現了他內心的情感。開心時,臉部明朗的表情不但顯而易見,走起路來步履也輕快飄逸。 痛苦時,緊鎖的雙眉、沉重的步伐,顯現了內心的掙扎,打從老遠也可一目了然。
一個人內心的感觸直接影響他的言行舉止。最為顯著的,是人的笑聲和淚水。這都是顯現內心感受的外部表情。此外,皮膚病、過敏症、哮喘、潰瘍、癌症等病症,都被證實與心理或精神壓力有關。憂鬱症、絕望的心態,可能降低我們的抵抗力,使我們容易患上各類疾病。相反的,克服病痛的意志倘若堅定,身上的器官甚至每一個細胞都將被激發,朝向康復之道。


6.7十界
十個潛藏於每個人生命內、時刻轉換著的生命狀態(境涯)。

地獄界
地獄界是令人感覺生命完全被拘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有時會被憤怒和想破壞的慾望所支配,有時又會被惰性和絕望所侵佔。身處地獄界就好像失去了自由,缺乏動力,並會經歷難以形容的極大痛苦。

餓鬼界
一個被無窮盡的欲望所支配的狀態,欲望包括食物、性、權力、財富、名利、享樂等。在這種狀態下,有人會因無法滿足無止境的欲望而深受困擾。就算一些欲望得以滿足,新的欲望隨之出現,苦惱不斷。

畜生界
一個單純被獸性所支配的生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喪失理智和道德,只管追求眼前快樂而活。這種境涯會令人變得欺善怕惡。地獄、餓鬼和畜生三界,合稱三惡道。

修羅界
一個被自私、好勝、高傲自大和追求優越感所支配的生命狀態,跟以上四界合稱四惡道。

人界
在這種平靜的狀態下,人會擁有比較客觀公正的判斷力,懂得理性地控制本能,亦能跟外在環境和諧共處。然而,這種境涯容易波動,亦可能令人變得漠不關心。再者,當人界中斷,人就容易墮入地獄界。

天界
因慾望得以滿足而感到喜悅,但這跟佛界的真實喜悅不同。天界的喜悅只屬暫時性的,它會隨著時間流逝,或基於外在環境的少許改變而消失。
大多數人都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轉變所影響,因此長期處於以上六道之間徘徊。人只有透過努力,才能提升至四個更高的境涯 (合稱「四聖諦」)。

聲聞界
一種通過別人的教導或學說而學會技能、探求真理或自我改革的狀態。

緣覺界
透過個人的觀察和努力而領悟出部份真理的狀態。聲聞界和緣覺界緊密相連,而處於這兩種生命狀態的人,很容易會變得自我中心和傲慢,甚至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學習。

菩薩界
這種境涯的人除了追求自身的進步和領悟外,亦會通過慈悲和利他的行動,去減輕他人的痛苦。然而,菩薩界亦包含自我犧牲的一面,可能會令人忽略了自身的生命,或對他人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態度。

佛界
這是真正自由、永不崩潰的幸福境涯,擁有無限的智慧、勇氣、慈悲和精力。由於每個境涯當中都包含其他九界(十界互具),因此在佛界的境涯裏,即使是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牲和修羅界)的生命亦能顯示出其正面價值。於是,人們對於地獄界的理解,成為了慈悲心的基礎;餓鬼界的欲望轉化成希望他人成佛的渴望;畜生界顯現出本能的智慧;修羅界則燃起追求和平和公義的熱情。
「十界論」屬於一套更為宏大的佛法理念──「一念三千」的一部份。一念三千是中國的天台大師(538-597)以法華經為基礎所提出的理念。一念三千單從字義上可解釋為「每一瞬的生命皆具有三千種不同狀態」,它解釋了世間究極真理、南無妙法蓮華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根據此法理,天台大師闡示了生命的一切──精神與肉體、個人與環境、生物與非生物、因果;通通都包含在凡夫的瞬間生命之中。

第五章

5.1 勤行
從字面上解釋,「勤行」即是「勤勵的修行」。在日蓮大聖人佛法中,「勤行」代表向著御本尊唱誦《法華經》的「方便品第二」、「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以及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題目。唱誦經文是修行上的準備工夫,有助顯露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這基本修行的功德。佛法修行者需要每天早晚勤行,這是日蓮佛法最基本的修行實踐。

5.2信、行、學
日蓮佛法的三大修行方式。「信」代表對御本尊的確信;「行」代表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及進行早晚勤行(編者按:自行),並與他人分享佛法(編者按:化他行);而「學」則代表學習及理解佛法。三者當中,「信」是達至佛界的最基本一環。信心會引起「行」和「學」的動機,而持續的「行」和「學」則會加強信心。

5.3 功德
代表佛法修行的實證。功德可分為兩類:顯益和冥益。顯益是透過佛法修行後,在生活環境上出現明顯的改善;冥益則是因為修行正法而達致個人生命力、喜悅感和精神上的生活質素提昇,同時也包含修行者與宇宙生命法則韻律一致所獲得的維護。

5.4佛
「佛」是一個可以認清生命本質,並且引領他人得到同樣悟達的人。在印度,「佛」原本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日蓮佛法教示,「佛界」是我們本有的十界生命中最高的生命境涯。所謂成佛,就是通過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和教導他人一起實踐佛法,從而喚醒冥伏在我們生命中的佛性。
5.5慾望
可理解為生命中的雜質。慾望代表生命中的各種作用,包括各種導致人類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阻礙求道心的慾念和假象。
早期佛教相信,宇宙萬物都是短暫而不恆久,而人的痛苦根源,就是對於這些不恆久的東西的追求。由於沒有東西是恆久不變的,故此當時的佛法教導,人只有完全摒棄個人慾望,才可以達至完全無我,或是「涅槃」的境界。他們大都相信,人只有死後才可以達到「涅槃」的境界。
後來的佛教徒發現,這種對於「慾望」和「痛苦」的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單單是對「涅槃」的追求,本身已是一種強烈的慾望;再者,放棄一切慾望,最終會令人不再渴望生存。事實上,對塵世間事物的追求,是人繼續生存的原動力。舉例說,如果人失去食的慾望,就會停止進食而死亡;如果失去性慾,物種就不會繁殖下去。雖是如此,早期佛教有關「慾望導致痛苦」的觀點,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
回應以上的困局,日蓮大聖人提出「煩惱即菩提」的教示。這個佛法理念明確指出,人們能夠將慾望和煩惱轉換為智慧而達至佛界,並非根除一切慾望。所以,除了現世間外,我們在其他地方都不能達至佛界。換言之,煩惱和佛界生命,本質上是相通的。
佛界不是根除慾望,而是經過將具破壞性的負面慾望,轉換成正面慾望,從而體驗圓滿的生命境涯。由此舉例,我們可以把具破壞性的憤怒,轉化成對和平和公義的追求。
日蓮大聖人在《御義口傳》有以下教示:「總之,不以伏惑為〈壽量品〉之極,唯凡夫之當體、本有之狀為此品極理,須知之也。」(總之,〈壽量品〉的真意,不在於透過抑制迷惑來達至佛界。你們需要認知,只有通過以凡夫的身體,以各人原來的樣相來成佛才是這品最重要的教義。)
大聖人教導,只要向著御本尊唱題,便可將世間慾望提昇至佛界境涯。《御義口傳》亦有以下的教導:「今、日蓮等類,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燒煩惱之薪,菩提之慧火現前。」(現在日蓮等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的人……將煩惱如薪火般燃燒,而在眼前得到佛的智慧。)
5.6 宿業
宿業是指我們過去所積聚的因緣和果報。它是一種深藏於生命深處,能影響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的力量。梵文中,宿業(karma)原本解為「行動」。在佛教中,它代表了人的每一個思想、言語和行動,即是我們所思、所講和所做的,都會銘刻在我們的生命中,成為一種潛藏的作用。當遇上某些外來刺激時,這種潛藏的作用,亦即宿業,便會被引發出來,產生某些果報。基於這個道理,我們過去的行為,構成我們的現在,而我們現在的行為,將決定我們的將來。
這個因果業報的法則,體現於我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而正是我們在過去世種下不同的宿業,導致我們今世的不同。

第四章

4. 日蓮大聖人佛法基礎
當一個人探究生命的本質,便會發現生命未必是自誕生而開始,亦不是以死亡為終結;生命是超越生死的。
生命是火焰不能消滅、洪水不能沖走、利劍不能割斷、弓箭不能刺破的。雖然生命可以蘊藏在一顆種子內,即使不萌芽,生命力亦不會減弱。生命也可以填滿整個宇宙,亦不會顯得很渺小。
(From “On the Ultimate Teaching Affirmed by All Buddhas”, Gosho Zenshu)

4.1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妙法蓮華經」是宇宙究極的法理,亦可理解為整個宇宙包含的真實生命體。日蓮大聖人於1253年4月28日,在日本清澄寺首次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並正式立教開宗。
「妙法蓮華經」(Myoho-renge-kyo) 乃佛法最高經典《法華經》的題目(Daimoku)的中文翻譯。「南無」(Nam)源於印度梵文,意思指全情投入(「歸命」)。根據佛教傳統,經文的題目已包含全部經文的本質和精髓。因此,日蓮大聖人在其著作《法華經一部之肝心》中指出:「誠然,如果你早晚誦讀題目,你已經正確地閱讀整部《法華經》。(日蓮大聖人御書,P.923)
「南無」雖是梵文,「妙法蓮華經」則源自中文。「南無妙法蓮華經」題目包含了西方(印歐語系)和東方的語言,標誌著這祈願和教導的普遍性。
「妙法」(Myoho) 是指「奇妙的法則」。「妙」(Myo) 的意思是深不可測或超越一般概念,展示出生命的本體;「法」(ho)就是表現「妙」的形態。「妙」亦可解作根本的悟達或根本法理;而「法」則是按照世間森羅萬象而指出黑暗或假象。
「蓮華」(Renge) 即是蓮花。蓮花盛開時播種,這代表因果俱時的法門,亦是「妙法」的表現。再者,蓮花生長於污泥之中,但開出的花卻清麗且不染塵垢,代表了凡夫生命能顯現佛性的道理。
「經」(Kyo) 就是經典、經文的意思,即是佛的聲音和教導。「經」出自「經紗」一詞,後來解作為邏輯、原因、方法或法理。可以說,「經」就是值得保存的教導。「妙法蓮華經」中的「經」指出「妙法蓮華經」本身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Sat或sad原是「妙」的印度梵文,解釋為「具足」。因此日蓮大聖人教導,「妙法蓮華經」本身包含宇宙間一切法則和教導,而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功德,則包含其他一切的修行的功德。

4.2御本尊
御本尊是我們的信仰對境,是「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具體呈現。「本尊」是根本尊敬的對象,而「御」則是值得尊敬之意。
創價學會員領敬的御本尊,是一卷以黑墨印上中文和梵文的紙軸。這些文字代表著最高的生命境涯:佛界。御本尊的正中央,寫著「南無妙法蓮華經日蓮」,這九個字特別粗,特別大。日蓮大聖人教導,任何人只要相信並向著御本尊唱題,同時教導他人一起實踐的話,必定能夠湧現與大聖人一樣的生命境涯:佛界。
所有御本尊都是參照日蓮大聖人於1279年10月12日圖顯的「大御本尊」而摹印的。創價學會員在家中供奉的御本尊,則是由第26代法主日寛上人(1665-1726)書寫的御本尊的複印本。

第三章

3.1 唱題的姿勢
唱題的時候,我們應該專心一意,發音清晰,節奏穩定。你不需要強迫自己腦海裏空白一片,因為唱題不是一種思想抑制或自我催眠的過程。事實上,最初嘗試唱題時,要保持發音正確,大概你已經不會去想其他東西。然而,當掌握好發音之後,大部份人都會一邊唱題,一邊自然地想起生活上關心的事情。
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一種祈求。我們可以為了解決自身的困難而祈求,也可以為了朋友、家人、國家、甚至世界所面對的問題而祈求。唱題讓我們湧現佛性,發揮智慧,頓悟出解決困難的方法。有時候,即使問題似乎不容易解決,但我們也能夠從唱題中實感到希望,並立下決意,鼓起信心去面對困難。當我們持續這種修行,並於日常生活中積極行動,自自然然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必需緊記,唱題不是一種單純讓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活動,而是可以引領我們的生命,走向更有創意和更豐盛的道路。所以,唱題的時候,請不要刻意令自己的思考靜止,也不應不停地告訴自己:「我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要解決這個問題!」。祈求之後,我們應該放鬆自己,享受唱題的過程。其實,當我們湧現佛性和智慧,便會知道如何獲得真正的幸福。既然如此,我們唱題時,不需要刻意去想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可能會阻礙我們湧現佛性和智慧。
很多人最初修行時,都會比較自我中心,傾向個人層面的滿足。過了一段日子,他們會開始發掘生命更深層次的意義,並會嘗試發現和改變苦惱的根源。隨著信心日漸鞏固,我們會愈來愈樂於關心身邊的人。只要持續修行,我們甚至會發現為他人的幸福而實踐佛法,是改革自身生命的有效方法。通過對他人的關懷和慈悲,我們亦能開啟自己的佛性,發揮無限的力量。

3.2 為什麼我沒聽過這種修行方法?
雖然這種修行方法早在七百幾年前,由日蓮大聖人於日本提出,可是早期在日本的傳教受到嚴重的限制。對於當時很多人來說,特別在政府的管制下,這是一套革命性的學說。因為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明示任何人都有佛性,無論是普羅大眾、男或女、富有或貧窮、受過教育與否,都絕對平等。當時的日本是一個封建社會,一般認為農民應該跟隨傳統的信仰。於是,很多日蓮大聖人的弟子都受到嚴重的迫害,而在家信徒的數目也相當有限。
在上一個世紀,神道教在日本勢力強大,甚至被視為國教。其核心信念之一,就是視君王為神。這種崇拜天王的思想,形成了愛國主義和人民高度的服從性,後來日本政府不斷加強軍事發展,最終更令日本步向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首個在家修行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團體(現稱為創價學會),由日本教育家牧口常三郎於1930年成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公開抨擊日本政府的軍事行動,其不肯妥協的態度,令他和他的弟子戶田城聖一同入獄。牧口先生不久在獄中逝世,而戶田先生則於戰後獲得釋放。戶田先生決心重建和發展創價學會這個信仰團體。當時日本從美國引入憲法,令這事情變得有可能。這是日本史上第一次獲得信仰自由,自此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才得以廣泛宣揚,後來更不只限於日本,而是遍佈世界不同的國家和地域。時至今日,創價學會已分佈於全世界一百九十二個國家、地區,會員人數約一千三百萬。
戶田先生逝世後,他的弟子池田大作於1960年繼任成為會長。在他的領導之下,於1975年成立了國際創價學會這個非政府組織,積極於國際舞台上構築起對話的橋樑。目前很多科學家與學者,均提出一些與佛法原理相通的想法。看來時機已經成熟,是時候讓更多人認識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真正價值,並將之應用於解決現今社會人類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3.3 如何開始修行?
從家中開始學習唱題,首先要坐姿挺直,雙手合十,雙眼張開。唱題時面向牆壁,可幫助你避免分心。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 (Nam-myoho-renge-kyo) 就是重複唸出這一串音節。也許你會聽過一些資深會員唱題的速度很快,但請不要刻意模仿。最重要的是真誠與發音正確。有人會覺得向著牆壁唱唸這些奇怪的音節很尷尬,然而只要他們真正嘗試,便會感受到題目的奧妙,尷尬的感覺亦會隨之消失。
聲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堅定、清晰和充滿生氣的聲線。唱題時間的長度則因人而異。日蓮大聖人鼓勵我們要用「心」去唱題,而很明顯這取決於我們當前的境況及對未來的渴望。作為修行的起步點,早晚唱題各十分鐘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如果你深夜時份很疲倦的話,就應該避免臨睡前才唱題)。早晚的唱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配合了我們的生理時鐘。日蓮大聖人教導,我們的修行應像流水那般。持續每日唱題兩次,每次唱十分鐘,總比一日唱兩小時,然後三天不唱好。隨著持續的修行,信心的提昇,我們自然會希望每天唱唸更多題目。
當你學習唱誦經文時,大概需要一些協助,向能夠與你一起唱題的人學習經文是很好的方法。另外,學會也推出了錄音帶(或CD)幫助你掌握正確的發音和節奏。最初你可能以為自己永遠都沒法學懂經文,但只要耐心學習,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叮」一聲全部學會了!就好像學習踏單車一樣。

第二章

2. 信心修行是什麼
2.1勤行與題目
每天早上和晚間的勤行是最基本的修行,通常在家中進行。勤行包括重覆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 (Nam-myoho- renge-kyo)」的題目,以及讀誦佛法最高的經典《法華經》之中最重要的兩章(編者按:即方便品第二及如來壽量品第十六)。以上的實踐就稱為勤行,亦可解為「勤勵的信心修行」。簡單來說,南無妙法蓮華經的意思,就是把自身的生命歸依宇宙的根源法理,亦可理解為將自身的生命旋律,融合宇宙的自然韻律。
很多人最初勤行時,都感到有點困難。要正確讀誦經文,的確需要付出努力。這種實踐其實不容易,而其作用之一,就是淨化我們生命內在的負面傾向,讓我們更容易集中精神,去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題目。
實踐唱題是信心的表現。當然,人們最初修行時,沒可能真正了解何謂信心。很多人開始修行,都是因為信任介紹佛法給自己的那位朋友。就是基於這份信任,我們開始唱題,並嘗試在生活中驗證其果效,體驗佛法的力量,從而建立強盛的信心。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先對「南無妙法蓮華經」有信心,才開始佛法修行。有些人表示自己對佛法充滿信心,但認為不需要唱題。這種信心是空洞的,因為唱題就是信心的表現。

2.2學
佛法不提倡盲目信奉。透過學習佛法來加強信心和理解,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日蓮大聖人在寫給門下弟子的書信中,教示了佛法的原理,並指導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及面對困難,我們稱這些書信為「御書」(Gosho)。

2.3行
佛法指出生命與生命彼此深深連繫,沒有人可以孤立地享受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們時常都鼓勵會友,為自己及身邊的人唱題,亦要跟他人分享自己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的體驗。
在世界各地舉行的創價學會座談會,通常在會友家中舉行。這種聚會正代表著自他幸福的佛法精神。會上,不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自由地各抒己見,互相鼓勵。其實,還未開始修行的人,也可以出席這些座談會。就算對佛法興趣一般的朋友,也可透過出席座談會,聆聽他人的體驗,進一步了解佛法。
從個人層面來說,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進行自身的改革,即是「人間革命」。 佛法不是道德說教,人間革命不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而是向著好的方向逐步改變。在改變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自身生命中造成不幸的問題,並嘗試去扭轉。
個人的人間革命,可以是嘗試克服與生俱來的惰性,或是學習放鬆和欣賞自己。又例如有些人會為了改變自己習慣支配別人的癖性而尋求改變;也有些人,是為了克服自己缺乏自信而經常受別人支配,因而決心人間革命。

2.4信心修行的果效
日蓮大聖人的佛法不但沒有否定慾望,更表明慾望是生命中一股強大的動力。通常當我們初初修行時,都會被鼓勵去唱題祈求自己想達成的事情。其實,很多時生活上的事情未能如願以償,都是因為一些不協調所致:例如在不適當的時間在不適當的地點出現,又例如在不適當的時候說出不適當的說話。初信者往往較容易達成自己所祈求的事情,是因為當實踐信行學三方面的修行時,自身生命的旋律,與大宇宙的韻律吻合一致而自然產生的果報。有些人會懷疑自己修行後的初信功德,認為只是巧合。然而,當你繼續實踐,便會發現這些「巧合」接踵而來。持續的修行,會讓你漸漸發現這套生命哲學背後的深遠意義。
日蓮大聖人指出,佛法修行的功德,就是人的六個感官得以淨化,即「六根清淨」(眼、耳、鼻、舌、身和意)。功德可以分為兩類:「顯益」和「冥益」。能夠在生活上獲得顯益的功德,有助改善實際生活環境,當然是一大美事。然而,通過修行而積聚冥益的功德,是更加持久的。這裏所指的是自身生命的淨化而產生的性格改變。這些個人的內在變革,甚至令我們影響及改變外在的環境,繼而扭轉命運或宿業。其實,沒有甚麼是不能透過唱題祈求的。利用自然的慾望作為修行的動力,我們便能從實踐中淨化生命,獲得個人的幸福。個人的幸福必然能夠感染他人,甚至給身邊的人創造幸福,這就是我們所指的人間革命。

第一章

1.1為何需要宗教信仰
人人都盼望生活得美滿又快樂。日益進步的通訊工具和新科技,幫助人類認知這個世界愈來愈多,然而世上還存在著很多難以理解的事物。醫學令我們克服了好多昔日致命的疾病,但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目前例如愛滋病、癌症、精神病和暴力問題,通通都有增加趨勢。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試圖解釋導致以上的社會病態,但就算我們明白背後的原因,也無法阻止疾病和社會問題,更遑論杜絕戰爭。面對種種的社會問題,我們很容易會產生無力感。然而,也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個人應對現今世界的狀況負責。
人類可以如何改變世界?我們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日蓮大聖人佛法教導我們改變生命的方法,說明「苦」的根源來自身口意三業所產生的錯誤思想。通過改變自身的生命,我們便能夠改變世界,活得更好。
好多人都以為了解自己,但很多時只限於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點。佛法強調認識自身生命中的潛能而非局限。如此正面的態度不但促使我們克服生活中的困難,更讓我們為社會帶來希望和勇氣。

1.2誰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
日蓮大聖人於1222年出生在日本,任何人可以跟隨他的教導。日蓮大聖人佛法沒有限制日常生活的戒律,但有早晚勤行的實踐,配合一套啟導人們尊重生命的哲學。佛法的核心是因果法則,強調我們所種下的每一個因(思想,說話或行為)都會在我們的生命和環境中產生結果。日蓮大聖人教導我們透過唱誦「南無妙法蓮華經」,持續地積聚善因。藉著唱題的實踐,我們可以通達到宇宙的根源法理。
1.3甚麼是佛教?
一般人印象中的佛教,總是離不開佛陀和菩薩的雕像、華麗寺廟內穿著橙黃色長袍的僧侶、素食主義。又或是和平主義?很多人都認為佛教的哲學及和平基調值得讚賞,但也有人認為佛教看來是理想化和脫離現世的。
實際上,日蓮大聖人佛法植根於日常生活。其教導不是心靈的萬能藥,而是包含思想,說話和行為的生活實踐。國際創價學會(SGI)是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的世界宗教團體,目前在全世界約有一千三百萬名會員(編者按:學會員遍佈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地域)。當中許多人在過去三十或四十年開始信仰,打破其他宗教信仰或哲學思想的世代相傳。

1.4甚麼是佛界?
佛界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超自然狀態。佛界就是覺悟,對於生命真實的本質和潛能的覺悟。佛界是每一個人本有的生命境涯。湧現這種生命境涯,便能發揮更強的生命力、勇氣、決心、慈悲和智慧。
日蓮大聖人佛法沒有戒律,因為藉著修行而湧現更高的生命境涯(佛界),便使我們能夠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這都是基於尊重生命尊嚴,以及對嚴厲而不可避免的因果法則的覺悟。
佛教徒不相信天堂或死後的概念,佛法認為生命是永遠的。我們的軀體總有一天衰退或需要被更換,但是我們的生命會延續,將來在另一個軀體重生。佛法強調享受生命,並教導我們正視和挑戰苦難。只要透過佛法修行,我們便可以啟動內在的生命力,自由地發揮潛能,改善我們的生活質素和社會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