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第六章

6.1 廣宣流布
從字面上解釋,「廣宣流布」即是廣泛地宣揚佛法。實踐上,即是教導他人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或向他人講解佛教生命觀。然而,宏觀一點來看,「廣宣流布」也是實踐世界和平,因為佛教其中一個終極目的,是建立一個尊重生命尊嚴的無戰爭世界。要達成這個目標,應從個人的「人間革命」開始,透過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而進行「內在變革」。
經歷徹底的「人間革命」,人會產生智慧、勇氣、慈悲和生命力,於是在生命各方面都會出現正面的改變。藉著修行佛法而改善家庭生活、工作環境和人際關係,本身亦有助達成「廣宣流布」。同樣地,轉化與生俱來導致暴力和戰爭的慾望,是達至長久的世界和平、和諧社會的唯一方法。


6.2 生與死
佛法教示,生與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一般人相信,生命由出生開始,直到死亡終結。然而,佛教對生命的理解遠超於此,認為生命本身恆久常在,有時會顯現為「生存」,其他時間則會處於「死亡」的狀態。故此,生存和死亡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生存是生命力顯現時的狀態,而死亡則是生命潛藏時的狀態。生命本身是恆久不變的,它是生存和死亡的循環過程。
肉體/物質上的生存最終會衰腐。令生命真正延續下去的是生命力,它會在生命潛藏的階段中積聚起來,為下一次的誕生作出準備。換言之,生存和死亡,跟睡醒和睡眠一樣,跟隨著一個自然的韻律:睡眠可令一個人得到休息,令他可以重新提起精神,迎接新的一天;而死亡則讓我們積聚充足的生命力,讓我們迎接另一次誕生。
6.3 中道
中道是超越單方面的和二元對立的極端。在早期佛教教導中,中道代表超越以下兩種極端的道路:(一)自我放縱 vs 自我壓抑;(二)物質主義 vs 純粹追尋精神生活。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明示,中道就是「南無妙法蓮華經」,它代表宇宙根本究極的法則和所有事物的真理,同時是生命中,無論是精神層面或物理層面的精髓。中道並不是在兩個極端之間達成妥協,而是在兩極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從而創造最大價值。

6.4 九識論
九識代表每一個人都具備的九種感知。九識中的前五識,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是人類接收外界訊息的主要感官。
我們通過第六識來統合各感官接收到的資訊,從而對外界事物作出判斷:例如這是一張椅子,它是硬的;又例如這是蘋果,可作食用等等。
第七識跟無形的事物或抽象世界有關。它讓我們作出道德及價值上的判斷,舉例說:殺人是錯的,貝多芬是出色的作曲家等等。
第八識濳藏在我們的意識以外,然而它決定了我們每一個行動。這是因為我們於現在世和過去世的經歷(即宿業),都一一儲存在我們的第八識之內。個人的本性和特質,例如外表、習慣、喜好、專長、優點和缺點等,都產生自第八識。可以說,第八識建構了每個人的根本。
第九識則潛藏在更深的層次,與南無妙法蓮華經,或生命的根本共通一致。第九識代表最純粹的生命力,它不受因果法則影響。透過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們可以打開第九識,同時淨化其他八識。換句話說,當我們唱題時,第九識那最純粹的生命力,即佛性,會滲透到我們整個生命。於是,我們所看到的、聽到的、嗅到的、嚐到的東西,會變得更清晰,我們的觸覺會變得更敏銳。我們開始更清楚感知到外界事物,並作出更明智的判斷。我們甚至開始察覺並扭轉那些導致自己不幸的宿業,讓純粹的生命法則正常地運作,大大發揮生命中的潛能,達成更高更遠的人生目標。
6.5 依正不二
「依正不二」說明生命與周邊的環境不可分離,而兩者更是互為表裡的。日蓮大聖人在《瑞相御書》中教示:「十方是依報,眾生是正報。譬如依報是影,正報是體。無身則無影,無正報則無依報。又正報要靠依報造就。」意思是指:環境(依報)與生命主體(正報)表面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但實際上是二而為一的。環境像影子,而生命則是身體。沒有身體,影子也不再存在。沒有生命,則沒有環境。同樣地,生命也受周遭的環境所影響。佛法稱之為「依正不二」的法理。
佛法教導,如果希望生命得到改善,單是埋怨環境是沒有作用的。相反,必須從自身出發,改革自己生命中造成不幸的因素。當你作出改變的時候,環境必然會隨之改變。

6.6 色心不二
佛法將生命視爲肉體和精神的結合體。佛法也視一切事物,不管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的、有形或無形的,爲宇宙法則或生命泉源所顯現的具體相貌。我們的肉體(色)和精神(心)是密不可分的。兩者同樣重要,並無優劣之分。假若精神受苦,肉體也不能倖免,反之亦然。這就是所謂的「色心不二」。
「色」是指人的肉體等有具體形態的物質現象,「心」則代表心靈上的、無形的現象,其中包括判斷力、感情和意志力。「不二」含有「即二而不二」之意。
(以下部份由編者增補,取自創價學會中文網站)一個人的外表顯現了他內心的情感。開心時,臉部明朗的表情不但顯而易見,走起路來步履也輕快飄逸。 痛苦時,緊鎖的雙眉、沉重的步伐,顯現了內心的掙扎,打從老遠也可一目了然。
一個人內心的感觸直接影響他的言行舉止。最為顯著的,是人的笑聲和淚水。這都是顯現內心感受的外部表情。此外,皮膚病、過敏症、哮喘、潰瘍、癌症等病症,都被證實與心理或精神壓力有關。憂鬱症、絕望的心態,可能降低我們的抵抗力,使我們容易患上各類疾病。相反的,克服病痛的意志倘若堅定,身上的器官甚至每一個細胞都將被激發,朝向康復之道。


6.7十界
十個潛藏於每個人生命內、時刻轉換著的生命狀態(境涯)。

地獄界
地獄界是令人感覺生命完全被拘束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有時會被憤怒和想破壞的慾望所支配,有時又會被惰性和絕望所侵佔。身處地獄界就好像失去了自由,缺乏動力,並會經歷難以形容的極大痛苦。

餓鬼界
一個被無窮盡的欲望所支配的狀態,欲望包括食物、性、權力、財富、名利、享樂等。在這種狀態下,有人會因無法滿足無止境的欲望而深受困擾。就算一些欲望得以滿足,新的欲望隨之出現,苦惱不斷。

畜生界
一個單純被獸性所支配的生命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喪失理智和道德,只管追求眼前快樂而活。這種境涯會令人變得欺善怕惡。地獄、餓鬼和畜生三界,合稱三惡道。

修羅界
一個被自私、好勝、高傲自大和追求優越感所支配的生命狀態,跟以上四界合稱四惡道。

人界
在這種平靜的狀態下,人會擁有比較客觀公正的判斷力,懂得理性地控制本能,亦能跟外在環境和諧共處。然而,這種境涯容易波動,亦可能令人變得漠不關心。再者,當人界中斷,人就容易墮入地獄界。

天界
因慾望得以滿足而感到喜悅,但這跟佛界的真實喜悅不同。天界的喜悅只屬暫時性的,它會隨著時間流逝,或基於外在環境的少許改變而消失。
大多數人都很容易受外在環境的轉變所影響,因此長期處於以上六道之間徘徊。人只有透過努力,才能提升至四個更高的境涯 (合稱「四聖諦」)。

聲聞界
一種通過別人的教導或學說而學會技能、探求真理或自我改革的狀態。

緣覺界
透過個人的觀察和努力而領悟出部份真理的狀態。聲聞界和緣覺界緊密相連,而處於這兩種生命狀態的人,很容易會變得自我中心和傲慢,甚至認為自己不再需要學習。

菩薩界
這種境涯的人除了追求自身的進步和領悟外,亦會通過慈悲和利他的行動,去減輕他人的痛苦。然而,菩薩界亦包含自我犧牲的一面,可能會令人忽略了自身的生命,或對他人流露出高人一等的態度。

佛界
這是真正自由、永不崩潰的幸福境涯,擁有無限的智慧、勇氣、慈悲和精力。由於每個境涯當中都包含其他九界(十界互具),因此在佛界的境涯裏,即使是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牲和修羅界)的生命亦能顯示出其正面價值。於是,人們對於地獄界的理解,成為了慈悲心的基礎;餓鬼界的欲望轉化成希望他人成佛的渴望;畜生界顯現出本能的智慧;修羅界則燃起追求和平和公義的熱情。
「十界論」屬於一套更為宏大的佛法理念──「一念三千」的一部份。一念三千是中國的天台大師(538-597)以法華經為基礎所提出的理念。一念三千單從字義上可解釋為「每一瞬的生命皆具有三千種不同狀態」,它解釋了世間究極真理、南無妙法蓮華經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根據此法理,天台大師闡示了生命的一切──精神與肉體、個人與環境、生物與非生物、因果;通通都包含在凡夫的瞬間生命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