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第七章

7.1釋尊
釋尊出生於2,500多年前的印度北部,是佛教的創立者。他是釋迦族的王子,幼年本來在宮中過著舒適無憂的生活,但在成年後為人生中四種無法避免的痛苦:生、老、病、死感到極為苦惱。為了尋求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及其解決方法,他告別了富足的生活,開展他的求道之旅。
經過多年的苦行及對各種宗教經籍的研習,他認為當時的宗教皆不能為人帶來真正的解脫之道,於是他到了菩提伽耶外的一棵菩提樹下進行靜思冥想,最終悟達到真正的生命本質。
自此,他畢生透過各種方式,將自己的悟達教導給他人。據說他在八十歲入滅前,最後的遺言是:「步向衰敗是萬物的本質,你們需要勤勵尋求自身的救贖!」(意譯)

7.2法華經
釋尊入滅後,為了收集和整理其教導,他的弟子召開了第一次佛法經典結集。在他入滅後大約一百年,弟子之間開始出現了分歧,導致兩個不同派別的佛教出現: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小乘佛法比較著重於釋尊早期的教示,強調苦行式的修行,並要求信徒嚴守釋尊早年訂立的戒律。大乘佛教則著重釋尊後期的教導,他們對信仰和理解佛法的態度相對開放,亦肯定了透過民間活動在社會上推廣佛法的重要性。此外,兩者在流布的地域上亦有所不同:小乘佛教主要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其他南亞地區流傳;而大乘佛教的流布途徑,則是經中東一直向北傳,至中國、韓國,及至公元六世紀時傳至日本。
《法華經》是大乘佛教其中一部經典,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的本質,更道出釋尊早於久遠的過去經已成佛的事實。作為最具權威性的經文之一,《法華經》堅持「人人皆可成佛」。現存的漢譯本有三種,當中以鳩摩羅什所譯的版本最為廣泛使用。在中國和日本,《法華經》均泛指鳩摩羅什的譯本。
在印度,龍樹(大約生於公元二世紀)所著的《大智度經》也引用了《法華經》的文義;世親(約生於公元四至五世紀)亦曾提及此經。在中國,鳩摩羅什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自古以來都具有影響力和被廣泛閱讀。天台大師(公元538- 597)為了有體系地分辨釋尊一切經典的深淺優劣,創立了名為「五時八教」的分類系統,把一切佛典按其講述時期、內容和說法方式排序,並明確地顯示《法華經》為最高經典。天台大師以法華經的教義為根本所撰寫的三部主要著作,亦為日後的天台宗學說立下基礎。日本聖德太子(公元574-622)表明《妙法蓮華經》(連同其他兩部經典)為三部可以保護國家的經典之一。在平安時代(公元794- 1185),傳教大師以法華經為基礎,創立了日本天台宗,天台宗其後更成日本最重要的佛教派系之一。
印度龍樹、中國天台和日本傳教大師等佛學大師的出現,大大推動了大乘佛教的傳播和發展。然而,隨著大乘佛教在亞洲各地不斷流傳和發展,其思想及修行方式亦因應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而出現愈來愈大的差距。
在日本鎌倉時代(公元1185-1333),佛教寺院數量激增。此時,佛法的流布亦進入了「末法時代」,即釋尊入滅後三個時期的最後一個。此時,佛教陷入一片混亂,甚至失去了救渡民眾的力量。末法時代始於公元1052年,據稱會延續萬年以上。
日蓮大聖人(公元1222-1282)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於十三世紀紛亂的日本。大聖人確信《法華經》為一切佛教經典中最優勝的教導,並指出世間的永恆真理、宇宙和生命的根本法則,都包含於《法華經》的題目──「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中。經過多年的研習,大聖人得出一個結論:唱唸「南無妙法蓮華經」是末法時代修行佛法的正確法門。為了讓所有人都能夠開啟自身生命本有的佛性,他把自己悟達圖顯為「御本尊」。
日蓮大聖人的後繼者日興上人,為了協助後世弟子的學習,開始搜集並整理日蓮大聖人親手寫予弟子的書信和文章。儘管往後的日子出現各種困難和阻礙,整個編修過程在往後幾個世紀尚能持續不斷。直到戶田城聖於1951年就任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大聖人的著作終於能被整合以《御書》的名義出版。日蓮大聖人的教義和給門下的書信,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被翻譯成各種語言,並編集成《日蓮大聖人御書全集》。
7.3 日蓮大聖人
少年時代
  日蓮大聖人在1222年2月16日出生於安房國(現千葉縣)東條鄉的小漁村。他的乳名為善日麿(可解釋為「神聖的太陽」),十二歲進入清澄寺學習佛法及其他知識。
十六歲那年,他正式剃度出家,並改名為「是生(聖)房蓮長」。他為當時散亂、及自相矛盾的佛教學說感到十分困擾,故此在往後十六年間,不斷走訪各個主要的佛法研習中心,學習當地管藏的經籍,當中包括各宗派的學說。經過多年的研習,他確認了《法華經》是釋尊所傳中最殊勝的經典。自此,他決心公開批判各個宗派的錯誤思想,儘管受到諸多責難,仍然堅持到底。

立宗宣言
  大聖人在卅二歲時重回清澄寺。在1253年4月28日正午,在一個向信徒和平民分享其佛法研習成果的聚會上,他指出「南無妙法蓮華經」才是末法時代唯一能夠讓民眾即身成佛的正法。就在這個時候,他為自己改名為「日蓮」。同時,他強烈抨擊念佛、禪宗、真言、和律宗等宗派違背釋尊有關於《法華經》才是諸經之王,《法華經》才是救渡末法民眾的唯一法門的教示。所以,他指出這些宗派不但不能讓民眾得到解脫,反而是構成不幸的根源。
對於大聖人這個革命性的宣示,身為淨土宗熱心信徒的地頭東條景信感到非常憤怒,並命令門下武士逮捕他。雖然大聖人最終成功逃脫,但他亦因此而被迫離開清澄寺,去到當時的政治中心鎌倉,在一處名為松葉谷的地方建立草庵,開始弘教活動。其後幾年,他在當地全力折伏弘教,信眾人數不斷增加。
當時日本正飽受接連的風災、地震、乾旱、饑荒及疾病橫行所困擾,街頭上屍體隨處可見,而政府的賑濟工作、寺院僧侶的祈求一一無功而還。在1257年8月,鎌倉發生了一次地震,許多房屋和寺院嚴重受損。大聖人再次求證於《法華經》的教示,明白一切天災的根源,他決意要證明他所信奉的佛法的正確性,並準備有需時進行「法論」。


立正安國
  1260年7月16日,大聖人向當時已退休,但仍掌握幕府最高實權的北條時賴呈上《立正安國論》。他在《立正安國論》指出,當時國家所面對的災禍,是由於人們誹謗正法,並歸依了錯誤的佛教,令人只渴求死後得往淨土,卻不積極地去面對現世的問題。如果能除去招至災難的元凶,信受正法的話,便會出現和平樂土。此外,他亦預言人們如果繼續依從錯誤的佛教,《法華經》提及的三災七難中,仍未出現的「自界叛逆難」(即內部鬥爭、內鬨)和「他國侵迫難」(其他國家的侵略)將會降臨,故而勸諫執政者應及早歸依正法。
大聖人的勸諫並沒有得到任何正式回覆。在僧侶和政府官員的挑撥下,一群念佛宗的信徒在8月27日攻擊松葉谷草庵(松葉谷法難)。大聖人再一次逃過大難,於翌年春天方能重回鎌倉,但幕府官員和念佛宗僧侶竟然製造罪狀誣衊大聖人,並將他流放至念佛宗的據點伊豆,藉此希望他被當地憤怒的念佛宗信徒殺害(伊豆流刑)。然而,日蓮大聖人在伊豆得到船守彌三郎夫妻的維護。期間,他為地頭伊東八郎左衛門尉的重病祈求,成功將病治癒,並得到他的歸依。1263年2月,大聖人得到赦免,重回鎌倉。
然而,大聖人並沒有從此遠離劫難。1264年11月11日晚上,大聖人與弟子在路經安房國一處叫小松原的地方,被其敵人襲擊,兩名弟子戰死,而大聖人亦折斷了手臂及額頭受了刀傷(小松原法難)。雖是如此,大聖人沒有因而退縮,他在往後三年繼續在安房國弘教,於1268年返回鎌倉。
1268年1月,當時已佔領了亞洲大片土地的蒙古皇帝忽必烈,向鎌倉幕府政權發出國書,威嚇日本若不稱臣納貢,蒙古大軍便會入侵。此事驗證了大聖人早前預言「他國侵逼難」的發生。大聖人在4月再向幕府上書,希望對方遵從他的建議,可惜還是得不到任何正式回覆。其後,他寄了十一封挑戰書予各地主要的政治及宗教領袖,要求進行公開法論。同樣地,他亦得不到任何回應。與此同時,幕府亦選擇無視蒙古的國書,表面看來,他國入侵的威脅好像稍為減退。
其實,當時日本面對的災難並沒有減少。1271年,國內發生持續的旱災。幕府要求當時廣受歡迎的真言律宗僧侶,極樂寺良觀進行求雨儀式。大聖人聽聞此事後向良觀要求進行一次比賽,以良觀的祈雨應驗與否來定勝負:如果在七日之內下雨的話,大聖人就會拜良觀為師;否則,良觀得要跟隨大聖人。良觀答應,他一連數天連同數百名僧侶一起作法求雨,最後一滴雨水也沒有下過,最終落得大敗收場。可是,他不但不肯遵守承諾,更散播中傷大聖人的謠言,令大聖人被幕府傳召審問。

佐渡流罪
面對無故的指控,大聖人向審問他的侍所長官(警察廳長)平左衛門尉賴綱一慨否認,更趁機重申他的預言:若果日本繼續遺背正法,將會面臨滅亡。9月10日,平左衛門尉最終以叛國罪逮捕大聖人,並把他流放至佐渡(佐渡流刑)。
但是,平左衛門尉本人並不想讓大聖人抵達佐渡。他命人半夜把大聖人押到龍口刑場,進行斬首。正當劊子手揚刀之際,一團發光物體突然出現(據當時的官方記載,相信是一次天文現象),劃過半空,令行刑的人目眩倒地,行刑最終不能執行(龍口法難)。
幕府未能殺死大聖人,於是把他扣押到相模國愛知縣,隨後流放至佐渡一處荒廢的墓地,名叫塚原的一所破廟中(佐渡流刑)。很明顯,幕府希望大聖人抵受不了當地的嚴寒和因糧食短缺而死。
後來,大聖人不但捱過了當地嚴酷的冬季,更於翌年(1272年)1月召開法論,跟來自佐渡,以及日本過百名僧侶對論,逐一將各宗派的錯誤教義破折(塚原問答)。此外,大聖人在佐渡期間,更完成了多部重要的御書。
同年2月,大聖人過去曾經預言過的「自界叛逆難」,亦隨著掌權的北條一族發生內鬨而應驗。幕府恐怕大聖人所預言的「他國侵迫難」會同樣應驗,於是在4月批准大聖人居住於他的弟子一谷居士的住所。居住環境得以改善的同時,大聖人繼續給門下弟子寫了大量書信、文章予以信心鼓勵,當中亦包括了許多重要的御書。
1274年2月,大聖人終於獲得赦免,可以重返鎌倉。同年4月,平左衛門尉要求跟大聖人會面,向他尋求應付蒙古入侵。大聖人直言,由於誹謗正法,他國的入侵將於年內發生。這次,幕府提出為大聖人興建寺院,並給予他跟其他宗派同等的地位,卻被大聖人拒絕了。
眼見幕府無意依從正法,大聖人自問已盡了努力勸諫當權者,自此他轉而專注於佛法的流布。他仿傚「三度諫曉國家不被採納,便與山林交往」的古制,在三諫當權者不果後,歸隱於身延山深處荒野間。在山中,大聖人致力講授《法華經》和致力培育弟子。
同年10月,大聖人所預言的「他國侵迫難」終於出現。蒙古軍侵佔於日本南方的島嶼壱岐、對馬海峽,並逼近九州,日本損失慘重。當蒙古軍晚上回到戰艦上,一股颱風突然出現,令他們的艦隊受到重創,最終被迫撤離。翌年4月,蒙古再次派遣外交使節到鐮倉,威嚇日本若果不效忠臣服,他們將會再次侵襲。

熱原法難
在這段期間,大聖人的弟子以日興上人為中心,積極宏揚「南無妙法蓮華經」。隨著信徒人數增加,他們面更大的政治壓迫。在富士山附近的熱原鄉,農民信徒遭受到連串迫害。1279年9月,二十名熱原農民信徒被無理逮捕、虐待,最後更有三人被斬首。儘管如此,他們當中沒有一人因而放棄信仰(熱原法難)。看見信眾不自惜生命地維護妙法的姿勢,大聖人明白達成出世本懷的「時」經已來臨。終於在10月12日,他圖顯了讓一切眾生成佛的大御本尊。
後來,大聖人的健康急速惡化。1282年9月,大聖人自知距離入滅的日子不遠,於是指定日興上人為繼承人,將一切法門和本門戒壇大御本尊交託給他。他亦囑咐門下弟子們,於適當之時把信奉正法的寺院興建於富士山下的優美環境中。後來,在弟子的極力勸諭下,大聖人前往常陸(現在的茨城縣)作溫泉療養,但當他來到武藏國池上鄉時,身體已衰弱得無法繼續前行。最後,在10月13日,他再次確認入滅後將由日興上人承繼道統後,便在眾多弟子的題目聲中安祥離世,結束了他61年尊貴的一生。
7.4國際創價學會
國際創價學會(SGI)是一個國際性團體,會員們有以下共同理念:
・ 本著日蓮大聖人佛法精神,致力於世界各地推行和平、文化、教育活動
・ 加強各國民眾的聯繫,推動世界和平
・ 深化學習及實踐提倡「绝對和平主義」的日蓮大聖人佛法,按照各地的文化和法律,成為當地的良好市民,以達至以上目標
「創價」是「創造價值」的意思,而「創價學會」就是「創造價值的團體」。這個名稱反映修行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目的,就是開啟每個人生命中的智慧、勇氣、熱情和力量,通過我們日常的行動,在社會上創造價值。因此,SGI的成立旨在提供信仰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樑,讓會員正確地修行純粹的日蓮大聖人佛法,從而有效地為自己和他人帶來最大的幸福和價值。
(以下部份內容由編者增補)SGI目前擁有超過1,200萬會員,遍佈全球192個國家和地區。香港國際創價學會 (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 of Hong Kong,HKSGI) 是一個民間佛教團體,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為宗旨,致力推進和平、文化及教育,祈願人類幸福,世界和平。回溯1961年1月28日,創價學會第三任會長池田大作第一次訪問香港,八個家庭十五名會員開始活動。學會發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會員人數達約五萬名,他們來自社會各個不同階層。透過各類型的聚會、文化與教育交流,以及出版書籍等活動,會員一起研習佛法,互相勉勵估心,實踐佛法的教導,將之融入生活中。
會員除了在各自的崗位實踐佛法,也會定期以小組形式舉行座談會,一起研習。在座談會上,他們不分年齡、性別或社會階層,互相交流體驗,以日蓮大聖人佛法的角度,探討生命和社會問題,分享生活上的信心實證。
HKSGI會員一般以婦人部、壯年部、男子部和女子部的形式進行聚會,也有四者一起的活動,藉以提供不同的組別和平台作討論。此外,還有一些根據會員的喜好或專長而設立的文化組別和人才組,例如體操隊、音樂隊、牙城會及社會本部等。
由此可見,組織是為了會員而存在,是依據會員而組成的。學會提供一個讓會員溝通、信心指導及學習日蓮大聖人佛法的平台。為了推進文化活動和舉行教學研習,學會開設各個會館,例如位於九龍界限街的文化會館、屯門文化會館、柴灣東區文化會館和大埔總合文化中心等,合共有六個會館。總而言之,是為了會員能夠充實地成長而提供獨特的環境。
SGI另一獨特之處,就是沒有一般意義上的權力和權威性的領導者。相反,領導者(或稱負責人)秉持著SGI的宗旨,承擔籌備活動的工作,藉以提升會員的信心成長和喜悅,將這份幸福感傳遍全世界。
SGI是於1975年1月26日,由池田大作在關島創辦的非政府組織。如果想進一步了解SGI,可以瀏覽以下網頁:
n www.hksgi.org
n www.sgichn.org
n www.sgi.org
7.5池田大作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於十九歲那年認識日蓮大聖人佛法,當時他已經認定為終生依從的生活方式。他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要將日蓮大聖人的教導傳遍世界,這促使他在過去五十多年間,成為過千萬名信仰這套佛法的會員的朋友、哲學老師和信心源泉。
池田大作在1928年1月2日出生於東京大森區,是一名養殖海草農夫的第五名兒子。在他的著作《我的往事》中描述到,由於戰爭和局勢持續動盪,令他整個年青時代都被不安和黑暗所籠罩著。他當時患有胸膜炎和結核病,他的父親亦因為健康欠佳而被迫提早退休,令一家的經濟陷入困境。池田大作的年青時代就是這樣困苦,他只能上學至1940年──即日軍襲擊珍珠港之前的一年。
雖然後來沒有機會上學,但池田先生拼命爭取時間閱讀,這大大加強了他的寫作意欲。迄今,他寫了超過五十本書和許多詩集,而不少人都從他的文字中得到啟發。
池田大作的一生深受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戶田城聖的影響。他稱戸田先生為「人生師匠」。戸田是一位創新的教育家,致力實踐日蓮大聖人佛法的理念。在二次大戰期間,他和創價學會第一代會長牧口常三郎,因為反對日本軍國主義而被捕入獄,牧口最終在獄中殉教。戰後,戸田獲釋出獄,他決意一人立起,重建學會。後來,當池田首次出席創價學會的座談會時,邂逅了戶田。自此,戸田先生在往後十一年親自鼓勵、培育和教導這位青年。
在持續的佛法修行和人生師匠的關懷下,池田大作變成一位健康、有自信、誠懇和賢明的青年。基於他對師匠的強大信心,就算是跟隨師匠經歷生意失敗的痛苦,他總能更深一層地理解生命。不久,池田大作成為領導者的潛能漸露頭角。隨著戸田城聖於1958年逝世,池田先生在1960年就任創價學會第三代會長,直至1979年。 1975年,他更成為了國際創價學會(SGI)會長,領導世界各地獨立組成的創價學會。
因為有池田先生的領導SGI,世界各地的民眾能夠接觸到日蓮大聖人的佛法哲學和價值觀。時至今日,SGI是世界上最活躍和多樣化的佛教團體之一。池田先生作為會長,他對確信「和平源自對話」,所以他走遍世界各地,與各個領域出色的思想家進行對話。
在他眾多出版的對談集當中,比較重要的包括有跟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博士(Dr. Arnold Toynbee) 的對話集《展望二十一世紀》(“Choose Life”)、與羅馬俱樂部創辦人奧雷利奧.佩切伊博士(Dr. Aurelio Peccei) 的對話集《為時未晚》(“Before It Is Late”)、與和平研究先驅者約翰.加爾通先生(Johann Galtung) 的《和平的選擇》(“ Choose Peace”) 、與英國社會學家牛津大學布賴恩.威爾遜博士(Dr. Bryan Wilson) 的《社會變遷下的宗教角色》(“Human Values in a Changing World”)。
在池田大作的領導下,SGI致力推動以佛法的智慧來解決廣泛的社會問題和人類問題。配合著這個遠景,池田先生建立了多個獨立的非宗教組織,進一步推動和平、文化和教育。這些機構包括有創價學園(創價大學、創價女子短期大學、創價小學、創價幼稚園)、民主音樂協會、東方哲學研究所、21世紀波士頓研究中心、戶田紀念和平研究所,以及東京富士美術館等。
池田大作曾獲頒多項榮譽,包括聯合國和平獎、西蒙維森塔爾中心國際寬容獎和羅莎帕克斯人道主義獎。他曾接受格拉斯哥大學等多間專上學府,授予名譽博士或名譽教授稱號。
池田畢生致力推動的和平理念,不是單指沒有武裝衝突,而是旨在建構一個充份實現每個人的權利和尊嚴的社會環境。佛法指出人的生命本身擁有創造價值和促進和諧的能力,正是基於這份確信,池田大作認定和平源自於人的心和思想
「一個人偉大的人間革命能改變社會的命運,從而改變人類的命運。」(《人間革命》──池田大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